没有牙床可以种植牙吗?听听专科医生怎么说!
“没有牙床也能种牙?当然可以!但前提是——你的骨头要够‘争气’。”
作为一名专攻口腔修复的医生,我每天都要面对患者对种植牙的“灵魂拷问”。其中“没有牙床能不能种牙”能挤进提问榜前三。今天咱们就抛开晦涩的医学术语,用大白话聊聊这个看似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到底怎么实现。
一、牙床消失术:种牙前先搞懂这些“地基知识”
很多人以为“牙床”就是牙龈表面那层粉红色组织,其实真正影响种植的核心是藏在牙龈下方的牙槽骨。当牙齿缺失后,牙槽骨会像融化的冰淇淋一样逐渐萎缩,这就是为什么长期缺牙的人牙龈会塌陷成“老太太嘴”。
根据临床观察,缺牙3年以上的人群中,60%存在骨量不足问题。但别慌!现代口腔医学的“黑科技”早就能解决这个难题。
二、骨增量手术:给你的牙槽骨“补起来”
人工骨粉:比较普遍的“充值方式”
医生会像裱花师挤奶油一样,在萎缩的牙槽骨上精密填充人工骨粉(羟基磷灰石)。这种材料堪称骨头的“双胞胎兄弟”,半年左右就能和原生骨较好融合。
自体骨移植:土豪版“拆东墙补西墙”
对于重度骨缺损的情况,医生可能会从下颌角或髂骨取一小块自体骨,就像用自家砖瓦修补老宅,这种方法的愈合速度比人工骨快30%左右。
上颌窦提升:鼻腔底部的“千斤顶”
上颌后牙区的种植,因为上方就是充满空气的上颌窦。医生会用特殊器械轻轻顶起窦膜,在下方创造3-5毫米的种植空间,整个过程听着吓人实则全程不痛。
三、种牙四部曲:从“光秃秃”到“笑露八颗牙”
▶ 头一阶段:精密勘探(1-2周)
别以为拍个X光就能完事,现在三维CT扫描+智能化建模才是标配。我常跟患者开玩笑:“这比给你家装修量尺寸还仔细,误差必须控制在0.1毫米以内”。
▶ 第二阶段:骨床重建(3-6个月)
这段时间要给移植的骨组织充分生长机会,就像等待混凝土完全凝固。期间建议补充钙剂+维生素D,能让成骨速度提升20%。
▶ 第三阶段:植入种植体(30分钟/颗)
在导航导板辅助下,种植体植入就像“拧螺丝”般精密。现在主流采用的是四级钛合金种植体,表面微孔设计能让骨结合面积增加50%。
▶ 第四阶段:冠修复(2-4周)
别小看这个“假牙套”,现在氧化锆全瓷冠的透光度和咬合强度几乎可以乱真。有个患者戴着新牙啃螃蟹,连亲闺女都没发现是假牙。
四、这些情况要踩刹车:种牙不是无所不能的
虽然技术很强大,但遇到以下情况还是建议先缓缓:
• 骨质疏松患者(需先做抗骨松治疗)
• 长期吸烟者(烟民种植比普通人高3倍)
• 糖尿病患者(空腹血糖>7.0mmol/L需先控糖)
• 牙周病活跃期(好比在发炎的土地上盖房子)
五、医生私房建议:少走弯路的3个诀窍
选医生看“实战经验”:建议选择有10年以上种植术例库的医师团队,别被花哨的头衔迷惑
养护比种植更重要:每年到口腔专科做1次洁牙+种植体维护,使用寿命可延长5-8年
警惕低价陷阱:低于市场价30%的种植套餐,很可能是用淘汰型号或省略必要检查
说句掏心窝的话:我见过太多患者因为怕麻烦选择活动假牙,结果十年后牙龈萎缩到连假牙都戴不稳。与其将就半辈子,不如趁骨量尚可时及时修复。毕竟种牙就像谈恋爱——遇到对的人(医生),在对的时机(骨条件合适),才能修成正果(稳固使用)。